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5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数字时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新就业形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创业。新就业形态依托门槛低、容量大、灵活性强等优点,打破了传统就业模式的限制,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成为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农村劳动力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不仅大幅提升了个人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物流、仓储、包装设计等一系列配套产业链和服务业发展,为乡村创造了多元化的就业岗位。网约车、网络直播、在线客服等新业态的形成,实现了居家就业和灵活创业,缓解了就业压力。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提供的新兴职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不仅让他们实现了个人价值,还为新疆特色文化和产品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形成了新的创新创业生态。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新就业形态催生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在物流配送、在线教育等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加速了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催生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流动性强,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资源、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服务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供给结构,为新疆各族群众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物流配送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智能调度和即时配送服务,大幅缩短了配送时间,为特色产品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效物流的需求。在网约车、共享出行等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选择,缓解了交通压力,提升了出行效率,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在线教育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医疗则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及时、专业的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
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快制定出台新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平台企业、用工单位、劳动者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对新业态企业的监督指导,严查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行为,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鼓励法律援助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协助化解劳务纠纷。健全新业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允许在用工单位参加特定人员单项工伤保险。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平台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并制定业务经办规程,推动线上便捷办理,全面实现社保服务事项“疆内通办”。鼓励企业购买商业保险,提升从业者待遇保障。
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平台用工。平台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科学制定并动态优化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则和算法机制。在制定计件单价、订单分配、抽成比例、劳动量与劳动强度、报酬支付办法、进入退出平台规则、工作时间等制度时,要做好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工作,合理设定绩效考核标准,确保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等合法权益。协议内容应当涵盖从业时间、从业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基本劳动保障事项,并可根据实际从业情况约定双方其他权利义务。为规范协议内容,相关部门要制定新型用工关系协议示范文本,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参考依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或个体工商户建立民事关系的,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鼓励平台企业采用电子化方式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提高合同签订效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丰富线上就业服务项目,优化线下就业服务流程,发布职业薪酬信息,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指导及创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求职招聘、技能培训,并给予就业创业补助。加大对登记失业人员的帮扶,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创业服务,全面助力其职业发展。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涵盖平台企业、疆内院校及各级各地州行业协会,推广“互联网+”“智能+”培训模式,涵盖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等新业态技能。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补贴机制,符合条件者享受培训补贴,全面助力其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适应新业态需求。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试点,组织平台试点企业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在全疆范围内分领域推动举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竞赛,鼓励各地州推送优秀人才参赛,着力提升技能素质,选树新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优秀典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支持平台企业认定技能等级。拓宽新就业形态人才职称申报路径,简化申报手续与审核流程,确保申报渠道畅通无阻,全方位构建新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
改善劳动条件,提升福利待遇。积极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帮扶机制,推动新业态企业建立内部调解组织,切实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建立“会、站、家”一体化的“职工之家”,全疆各地州主要城市要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区域设置临时休息场所或服务站点,如“爱心驿站”“司机之家”等,为他们提供便利与关怀。推动行业明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平台企业要参考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合理确定休息办法,并与劳动者协商明确日劳动时长和休息时间。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等相匹配的报酬制度和调整机制,参考所属行业市场工资水平及相似职业薪酬信息等合理确定报酬,确保提供正常劳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水平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时足额支付,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新业态企业应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新业态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高温等恶劣天气下的职业危害,加强对劳动者在恶劣天气下从业的劳动保护。提供工会驿站、困难帮扶、就业信息等普惠服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关心关爱,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施免费体检、免费流感疫苗、“爱心早餐”等关爱项目,助力生活品质提升,让就业群体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创新举办各种类型文艺作品展演活动、阅读推广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等,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文化生活。联合开展新疆“最美快递员”“最美外卖员”等典型选树活动,挖掘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新业态龙头企业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完善行业规范,做好行业表率。(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欣凭)
原标题:特别策划丨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