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新疆10月25日电 又是一年好“丰”光,稻谷飘香收割忙。走进喀什市万亩海水稻基地,一垄垄海水稻为大地披上了一袭金色的新装,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金灿灿水稻收入囊中,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种植的1.3万亩海水稻,收获期将持续15天左右,预计将在11月10日左右全部收割完毕。金黄色的海水稻田连成一片,微风拂过,稻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稻香。田间地头,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车整个过程实现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不一会工夫,沉甸甸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看着今年海水稻喜获丰收,穆沙江·阿布都卡德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好的种子,今年我也承包了350亩地开始尝试种海水稻,产量比去年高100多公斤,我自己还成立农机合作社,一年下来收入很不错。”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村民穆沙江·阿布都卡德尔说。
自2018年起,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作为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之一,进行海水稻的种植实验。种植期间,先后共引进了14个耐盐碱的海水稻品种,经过5年时间的试种共选择出了适应喀什气候的4个海水稻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的种植模式,让帕哈太克里乡的海水稻产量实现逐年稳步增长。为确保水稻收割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公司协调了20台收割机从10月24日同步开始收割。
“今年达到了这五年来最好的水平,最高的地块亩产达到了850公斤。2018年种的时候,在同一个地块,我们才是400多公斤,后来增到500多公斤,今年我们大面积采了若干个点的平均,能达到将近600公斤的一个亩产。”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记磙说。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公司还积极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育秧、插秧、除草等农忙季时节一边从事季节性务工,一边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参与到海水稻产业发展中来分享增值收益。据了解,目前水稻种植项目的实施让帕哈太克里乡平均每户释放劳动力2人,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48000元。
“整个这13000亩地田间的管理,都外包给当地的农户,田间的农忙季节的临时用工,也请当地的农民做临时务工。我们也组织了机耕队,这样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来给我们提供社会化服务。”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记磙说。
接下来,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重点建设高品质耐盐碱粮油作物生物育种中心及种业“芯片”基地,借助已在帕哈太克里乡实验成功的海水稻品种以及在河南、安徽实验成熟的绿色超级小麦和通过生物诱导技术培育的“三高”黄豆,打造“三驾马车+n”的新品种实验平台,利用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发的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在帕哈太克里乡进行培育、试繁和推广,并计划用2~3年时间大面积推广到本地农户。
“我们要从原来治理盐碱地来适应农作物,转变为培育能够适应盐碱地的这些耐盐碱品种,把帕乡这里作为我们西部地区耐盐碱新品种培育的一个育种中心和种业的一个芯片基地,从原来的简单的耐盐碱水稻增加到粮油作物,特别是耐盐碱大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记磙说。
下一步,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将依托海水稻种植,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构建种业芯片的基础之上,打造喀什地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农业科技高地,建设以海水稻为主题的智慧农场、产业集聚园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把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以及文化旅游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加农民种植收益、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同时,着力构建“海水稻+”产业生态圈,不断延伸海水稻一二三产发展链条,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在整体空间布局上按照“一芯一高地三园区”的结构,创建集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加工仓储、文旅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农谷、魅力农谷和生态农谷,助力本乡农民增收致富。”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吐逊古·斯地克说。(图文 喀什市融媒体中心 马丽 娜热衣丁 哈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