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新疆8月1日电 “多余的枝条要修剪掉,让葡萄多通风,这样色泽、口感会更好……”7月25日上午,记者看到海力其汗·玉素甫时,她正在葡萄实验田里修枝打叶。葡萄架下,一串串色泽鲜亮的葡萄分外诱人。
在吐鲁番,海力其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葡萄奶奶”。从参加工作至今,50多年来,她先后参与了12项葡萄产业研究课题,试种了50多种葡萄,试种成功26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在新疆得到推广种植。如今,年逾古稀的她依旧初心不改,在研究推广葡萄种植技术的道路上勤耕不辍。
示范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968年,海力其汗从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吐鲁番市(现高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1972年,她开始潜心研究葡萄种植技术。1979年,吐鲁番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葡萄生产基地,海力其汗接下了去亚尔乡(现亚尔镇)推广葡萄种植技术的任务。那时,吐鲁番市的葡萄种植面积只有4万多亩。
“当时,政府给了优惠政策,让我们把技术带下去,但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因为葡萄要3、4年才能挂上果、见到钱。”面对困难,海力其汗没有气馁,她在亚尔乡弄了个小示范园开展葡萄生产栽培技术试验,以此来推广新技术。
刚开始的几年里,海力其汗的工作开展得很艰难,农民不愿意来,来了也不怎么信任她,但她仍坚持讲课和进行试验。
1982年,经过海力其汗科学管理的葡萄示范园取得了3年就挂果且丰产的好成绩,比农民按老办法种了7、8年的果园产量还高得多。示范园的轰动效应,带动周边农民当年就科学种植了6000多亩葡萄。
改变葡萄架的搭建方式,改变葡萄苗的株距……在海力其汗的带动下,农民们开始学习葡萄栽培新技术,每亩地的葡萄种植株数从30株提高到90株,产量大幅提升,增收效果明显。海力其汗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和称赞,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科技致富引路人”。
“看到农民们的葡萄产量高、品质好,能卖个好价钱,我就高兴。”海力其汗说。
退而不休,热衷农技推广事业
葡萄应该怎样修剪、嫁接,打药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田间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知识,海力其汗不知道已经讲过多少遍了,但是再次讲解时,她还是那样的神采飞扬、津津乐道。
2003年,海力其汗放不下自己心爱的葡萄,在亚尔镇的万亩葡萄园里当起了义务农艺师,向农民普及葡萄生产科学技术。她将亚尔镇农民艾尼家的葡萄园作为自己的示范园,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示范园种植的葡萄第三年亩产就达到了1600公斤,第四年达1875公斤。
2010年,海力其汗退休了,但忙惯了的她根本闲不住,一边在试验田里试种新品种,一边义务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她试种了50多种葡萄,有26个品种试种成功,火焰无核、淑女红、美人指、无核白鸡心等新引进的优良品种,逐步改变了吐鲁番葡萄种植品种单一的状况。
一年四季,到海力其汗的葡萄示范园里学技术的农民换了一拨又一拨。从葡萄开墩、浇水到抹芽、施肥、修剪,每一个步骤,海力其汗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述。她不仅义务给大家传授新品种葡萄的种植技术,还免费提供新品种的葡萄枝条让大家嫁接试种。
“葡萄是吐鲁番的名片,我要继续研究葡萄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让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品尝到种葡萄带来的甜蜜。”海力其汗说。
言传身教,女儿投身甜蜜事业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海力其汗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获得了不少荣誉。但相比这些荣誉,更让海力其汗自豪的是她的两个女儿。她说:“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学农业的,她们继承了我的事业,继续做起了葡萄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
“大女儿西仁古丽高中毕业后,考进了新疆农业大学。”海力其汗告诉记者,西仁古丽从小就很懂事。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看到妈妈经常忙得顾不上回家做饭,小小年纪的西仁古丽就开始学着做饭和照顾弟弟妹妹。
海力其汗说:“不论寒暑,农业技术员都要经常往乡村跑。只要村民遇到技术上的疑难问题,我们就必须赶到田间地头去解决。作为一位母亲,起初我真心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去吃这个苦。”
不过,看到两个女儿学习农学专业积极性很高,海力其汗也释然了。“她们都说受我的影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看到自己的事业有了接班人,我也感到很欣慰。”海力其汗说。
到小女儿胡西旦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也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西北农业大学。如今,西仁古丽在高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胡西旦也在吐鲁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两人工作认真负责,都成了单位的骨干。
50年时光匆匆,青丝变白发。从“葡萄姑娘”到“葡萄奶奶”,海力其汗初心不改。她语气坚定地说:“我会教育两个女儿,一辈子钟爱这份事业,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把技术无偿教给农民,让大家都能致富。”(图文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彭丹妮 阿地兰 木塔力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