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也迎来了自治县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祖国西北边疆这片热土上,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等15个民族8.6万名木垒儿女并肩携手、不懈奋斗,建设出了团结和谐美丽富饶的木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木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县上下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
截至2023年底,木垒地区生产总值124.38亿元,同比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万元,较2012年实现快速增长。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木垒70年来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生动缩影,更是全县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共绘蓝图的真实写照。
心手相牵共筑美好家园
在木垒,无论是街头巷尾、广场公园还是社区村院,随处可见民俗文化宣传画、民族团结宣传标语、中华文化元素等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形象设计。木垒深入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城市标志性建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融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利用宣传栏、文化墙、橱窗、电子屏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村规民约等,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将团结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民族精神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2022年,木垒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此为契机,该县实施拔廊房改造加固建设项目,东城镇沈家沟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沈家沟村既能看见传统的拔廊房,又能看到葡萄架下的哈萨克族农家小院,全村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多个民族,像这样的村落,在木垒还有很多。
今年60岁的李风英和58岁的帕尔哈提·巴拉提是37年的邻居,两人都是共产党员。李风英还是村里的民族团结模范,每到农忙时,帕尔哈提都会帮李风英干农活。“他帮我们家播洋芋种子、采收鹰嘴豆,还帮我们宰羊。”李风英说。
“我的邻居对我可好了,就像一家人一样,院子里的果子、菜地里的菜都随便吃,相处这么多年都是互帮互助。”帕尔哈提说。在村里,像李风英和帕尔哈提这样的好邻居还有很多,像这样民族团结的小故事,也在木垒大地上时时刻刻上演,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近年来,木垒全面开展“十一进”和“十好”微创活动,积极构建“1+2+11+18”创建工作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该县先后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173个,开展“十好”微创命名2915个,26人获国家级、区级、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吐尔森·努尔哈力的工作室内,满墙的锦旗是吐尔森祖传接骨手艺的最好证明,他在工作室不仅给病人看病,还经常以工作室为宣传阵地,向前来就诊的病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好,帮助各族群众,为民族团结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和亲戚包饺子、与结亲干部包粽子、帮助亲戚发展庭院经济等活动,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上,木垒各族人民正心手相牵,凝聚团结奋进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共同谱写繁荣发展的和美篇章。
从“沙戈荒”到“蓝海洋”
走进木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曾经一片荒芜的沙漠戈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新能源企业和一条条智能化的装备制造生产线。昔日的木垒以农牧业生产加工为主业,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较少。面对发展困境,该县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开辟了一条以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近日,在木垒老君庙南风场国家电投木垒3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作大型塔吊吊装风机、组装叶片。该项目是木垒2024年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完成后将促进全疆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成,更为木垒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能源产业是木垒经济发展的“压舱石”。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木垒紧紧围绕国家“双碳”目标、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昌吉州“十大典范行动”和县委“七城同创”目标,成功与东方电气、金风科技、北京双杰、唐山海泰等大企业、大集团牵手合作,踏上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七十度春秋、岁月峥嵘,七十载风雨、砥砺前行。近年来,木垒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构建起具有木垒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消纳”联动发展的“1+N+X”全产业生态链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发电端、制造端、消纳端、保障端”相互依存、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链,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2023年末,木垒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119%;工业产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小农具、服装、皮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发展为风电光伏设备、特色农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新能源产业在全疆创造“三个县级之最”——规划规模最大、批复容量最多、建成装机规模最多。此外,木垒羊肉、木垒鹰嘴豆声名远播。
如今,木垒工业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东方电气、金风科技、北京双杰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该县不断强“主链”拓“支链”、补“断链”塑“整链”、聚“单链”融“多链”,全力推进飞乐云海机舱罩、国为创志智能机器人、泰胜塔筒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彩色光伏、线缆等产业落地;提升项目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多渠道助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木垒打造成面向全疆、辐射中亚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该县工业经济乘势而上,迎来了大发展机遇期。
“养心木垒”引爆全域旅游
2018年,木垒获得“中国生态魅力县”称号,这也是新疆首个获此称号的县市。
天朗气清,木垒南部山区旅游热度不减,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融合天山深处自然景区和人文风光的伴山旅游公路成了游客前来打卡的必经之路。木垒伴山旅游公路全长113公里,沿路有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水磨河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两个4A级景区,玻璃栈道、“木垒蓝”游乐园等,8个传统村落串珠成线、亮珠成链,给伴山旅游公路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从古色古香的拔廊房民居到书香文化浸满园的菜籽沟,从峰峦叠嶂的水磨河到历史厚重的四道沟遗址,从“大地调色盘”的万亩旱田到云端草原的马圈湾,在夜听虫吟、早闻鸟鸣、午闻花香的田园生活中,游客享受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惬意。
英格堡乡是木垒伴山旅游公路的起点,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013年,作家刘亮程定居在英格堡乡菜籽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在这里旅居创作。10年间,这个少人问津的“半空壳村庄”成了游人如织的艺术家村落,也成了伴山旅游公路上璀璨的文化明珠。2016年,从英格堡乡发展第一家民宿到如今的69家民宿,民宿产业已呈现集群式发展的趋势,当地村民也紧抓机遇。
作为第一批打造民宿产业的村民李兰秀,将自家传承近百年的拔廊房改造成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我是从2017年开始开办民宿的,到现在已经第七年了,每年的纯收入大概是10万元。”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书屋民宿负责人李兰秀说。
依托不断夯实的景区基础设施、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在伴山旅游公路沿线像李兰秀这样开设民宿的农户还有很多,农户们依托旅游发展端上了“金饭碗”,过上了愈加幸福的生活。
木垒南部山区的风景旖旎多姿,北部沙漠的风景震撼壮观,这里有吉尼斯世界纪录授予“滑沙鸣响音量之最”的鸣沙山、古老沧桑的原始胡杨林、历史与文化并重的草原坎儿井、3A级景区叶勒森沙漠公园,构成了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依托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景点打造更是火了文旅、热了消费。
来到木垒,游客必吃的美食当数四季饮用天山雪水,以蒿草、沙葱、大黄等50多种天然中草药为饲草料的木垒羊肉。木垒是“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木垒羊肉在烹煮过程中,无需佐料辅助,只需一把食用盐,肉嫩汤浓就能带给游客极致的享受,炒、烤、焖、煮多样的做法,每一种都是舌尖的盛宴。作为全国最大的鹰嘴豆生产基地,木垒的又一块金字招牌非鹰嘴豆莫属。鹰嘴豆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到如今精深加工,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新型设备更新换代,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一系列的变革,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的卓越,鹰嘴豆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已有鹰嘴豆销售门店300家。
精彩纷呈的活动也成了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2023年,木垒承办了昌吉州首届乡村旅游推介会,举办了“丝路同源·山海交响”丝绸之路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等活动。今年1月至8月,全县接待游客2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116亿元。
“我们将持续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培育发展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体系,大力培育‘文旅+’新业态,持续擦亮‘天山净土,养心木垒’这一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刘海娟说。
民生建设惠及百姓
70年来,木垒聚焦百姓冷暖,传递民生牵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上持续发力,全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幸福成为亮丽的民生底色。
走进新户镇中心学校,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操场映入眼帘。教室内,老师们生动翔实地讲解与智能化的多媒体设备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十三五”以来,木垒先后投资4.43亿元,新改建校舍10.85万平方米,建成教师周转房78套,改造配套9所学校供暖设备,新改建运动场8.85万平方米,建成塑胶操场6个,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木垒职业教育教学辅助用房及基础设施项目是木垒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连日来,在木垒职业教育教学辅助用房及基础设施项目现场,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忙碌运转,工人们铆足干劲、抢抓施工黄金期。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8750万元,项目包括教学楼一栋、多功能厅一栋、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等,与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相配套的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近年来,木垒先后出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待遇激发队伍活力十项措施》《木垒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八项措施》,并通过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引领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累计招聘教师从几十人到如今的500多人,积极构建了老中青互补、传帮带结合的教师培养梯队机制。
70年间,木垒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在高效推进,一座座设施齐全的医疗服务场所,一台台崭新的医疗设备,为群众撑起了一顶顶健康幸福的保护伞。
8月25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就医环境改善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院内外道路建设、院落整治,排水沟渠及室外管网、护堤、防风墙建设等。该项目建设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满足木垒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各族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前进出医院都是土路,一到下雨下雪天气就容易受影响。现在医院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设施条件越来越好,我们都特别开心。”木垒居民孟兆鸿高兴地说。
2023年10月15日,历时120天的建设筹备,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中医医院正式开诊,结束了木垒自1954年建县以来没有中医医院的历史,填补了木垒中医发展的空白,全县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完善。
70年来,卫生医疗机构从1家发展至如今的84家,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更好保障。乡镇卫生院职工从十几人到现在上百人,从青砖瓦房到高楼大厦,从过去看病的“老三样”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到现在的CT、B超等高精尖诊疗仪器,进一步保障了临床诊疗的科学性,大幅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就诊条件。
回首70年,木垒各项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辉煌成就的取得,每一步实践都凝聚着心血汗水与智慧,每一份成就都显得弥足珍贵与不易。面向未来,木垒各族干部群众将鼓足干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文/赵阳、刘瑞、王梦君、巨浩、杨菊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