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立足哈密能源资源禀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疆前列。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作为。新的一年,哈密市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日前,记者专访了哈密市委书记孙涛。
着力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当前,哈密市的发展坐标很明确:打造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力争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孙涛说,2022年12月召开的哈密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对哈密市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事关哈密市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和新时代新征程上哈密市的新目标新任务进行了系统谋划、整体部署,确定了“123456”的工作思路和1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绘制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孙涛表示,哈密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系列决策部署,提出了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我们立足哈密市发展坐标,把哈密市打造成区域性的发展高地、创新高地和治理高地,切实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现代化这四件要事。”孙涛说,哈密市将着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聚力赋能,进一步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为哈密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推动优势产业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治区党委给我们提出了‘把哈密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典范城市、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的定位要求。这对我们来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也是令人鼓舞的新目标新任务。”孙涛表示,哈密市将加快培育构建以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富有哈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两个典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孙涛说,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建设集聚化、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实现“高发、高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好“高用”文章,打造电力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哈密市建成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地级市;三是依托优势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绿电消纳相融合,形成以钛基、硅基、镁基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把哈密市建成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四是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加快打造全疆乃至我国西部的能源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集散中心,创建国家级新能源制造业的创新创业平台;五是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把哈密市打造成进出疆物资集散分拨中心、商贸物流组装加工中心;六是创新发展文旅产业,着力提升文旅规划引领力、区域协同带动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持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州区分别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河西走廊西北区域的文旅高地。2023年,力争接待游客1450万人次以上,接近2019年水平;实现旅游收入65.25亿元以上,比2019年增长15个百分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聚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新疆贡献的战略使命,安排部署2023年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为哈密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孙涛表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事关哈密市发展潜力、发展质量和广大农牧民生活福祉。抓好乡村全面振兴,是哈密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之一。
“哈密市将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拓展空间、促进平衡,努力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孙涛说,今年,哈密市将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依托,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培育、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全产业链发展。
“在具体目标上,哈密市今年将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4万亩以上。同时,我们将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孙涛说,今年,哈密市将持续加大投入,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村企结对共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