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新闻7月12日电 仲夏时节,南疆大地的小麦开镰收割,第一师阿拉尔市万亩冬小麦高产示范田也经受住了“大考”,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亩产分别达到755.6公斤、731.3公斤和703.8公斤,创下南疆冬小麦大面积实收高产纪录。
面对这一成绩,第一师农科所粮食研究室主任杨志刚欣喜不已,这是他在麦田耕耘36年换来的成果。
漫漫征途、风雨无阻,在小麦育种道路上,杨志刚就像一只蜗牛,负重前行。几十年如一日,杨志刚始终扎根在科研一线,实验室、试验田、职工群众身边,处处都留下他的身影。他将最美的青春岁月、最年富力强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培育出适合南疆种植的“新冬55号”“阿农冬6号”等高产小麦新品种,为南疆各族群众提供南疆人自己的小麦种子,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突出贡献。2023年6月,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兵团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随后,他又荣登“中国好人榜”,被中央文明办评为2023年全国第四季度“敬业奉献好人”。
为育种:他毅然住进麦地旁的土坯房
6月,从高处俯瞰,位于天山托木尔峰脚下的四团永宁镇,7000余亩小麦泛着金黄。杨志刚与“新冬55号”冬小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热土。
1988年6月大学毕业后,杨志刚和妻子一同来到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杨志刚在查看麦穗灌浆情况。杜新民 摄
由于阿拉尔垦区气候干燥炎热,并非普通小麦生长的绝佳气候条件,所以产量并不高,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棉花。小麦课题项目不景气,科研经费少,种植面积小,试验地都不好找。多少个夜晚,杨志刚辗转反侧,不知道是要坚持还是放弃。
“选择了小麦育种,培育的每个品系都是自己的孩子,就算它不优秀,做父母的也不会嫌弃,更舍不得放弃。”杨志刚说。
那时,只有气候温凉的四团还在大面积种植小麦。“把试验地搬到四团去,你看行不行?”杨志刚忐忑地跟妻子商量,毕竟四团离家200多公里。妻子知道,杨志刚全身心都已融入了小麦育种事业,再困难也得支持他。2000年,杨志刚将实验室和家搬到小麦地旁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潜心钻研冬小麦育种工作。
“小时候,我特别不理解,哪有父母不管自己孩子的。长大后,我也成了一名‘新农人’,才明白他们对育种的挚爱和对孩子的爱一样深沉。”杨志刚的儿子杨飞说。
种子生根、发芽、生长……杨志刚始终关注着不同情况下小麦的单株表现,开始了年复一年的系统选育工作。
杨志刚夫妇在收获冬小麦杂交穗。杜新民 摄
天天辛苦付出,并未带来曙光。而此时,第一师农科所棉花研究室棉花新品种接连不断问世,喜报一个接一个,同年进单位的同事已经有了引以为傲的成果,而杨志刚所在的小麦组依然沉寂。
“10多年了,出不了成绩,组里有人不再坚持,选择了离开。有人甚至质疑小麦组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段时间,是我们小麦课题组的至暗时刻,杨志刚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杨志刚的妻子说。
事业不顺,家庭也遭遇不测。2009年4月,杨志刚的父亲患肝癌住院。当杨志刚记录完数据,从试验田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离世,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令杨志刚至今仍难以释怀。
测数据:生长期内二百天守在试验田
在冬小麦生长的250多天里,杨志刚大约有200天忙碌在试验田里,观察并记录冬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开展品种杂交等等。
为了选育出更适合南疆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杨志刚从疆外引进了一批种质资源。在试验过程中,杨志刚发现作为杂交亲本的父本和母本生育期差异较大,花期不重合,无法完成授粉杂交,而授粉的时间一年里就那么几天,于是每年他都争分夺秒地和作物生长抢时间。同时,他在返青期给晚熟的小麦加盖了一层塑料拱棚,形成局部增温小环境,缩短晚熟亲本的生育期,让其与早熟品种花期相遇,从而完成授粉杂交。即便如此,截至2013年,杨志刚仍然没有育成一个新品种。
在这期间,杨志刚也很着急。有一名工人不慎损坏了麦穗材料,杨志刚忍不住和他争吵起来。
“与他相处多年,我从未见他与人红过脸,没想到他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发火。”杨志刚的妻子说。
杨志刚却说:“南疆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破坏了麦穗材料,育种进程就会受到影响,我怎能不着急呢?”
杨志刚夫妇在室内考种。石继良 摄
为了能更准确地掌握小麦的生长情况,收集生长数据材料,杨志刚简陋的房间里堆满了小麦材料。夏收取样期间,为了避免育种材料受雨水损害,他常常把取样的材料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2014年夏季,一天晚上刮大风,吹得人都站不住。杨志刚心想,这下又完了,地里的小麦肯定又全部倒伏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志刚夫妇就赶到地里查看,有两行小麦还挺立没倒。杨志刚高兴极了,这说明这个品种经受住了考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杨志刚的育种事业终于见到曙光,他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正式命名为“新冬45号”,紧接着第二年“新冬55号”通过审定并推广开来。
出好粮:南疆推广种植小麦六百万亩
新品种“新冬55号”选育出来了,四团率先打样,种植冬小麦1335亩。当年,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0多公斤,增产9.96%。2021年,它以840.34公斤刷新了自治区冬小麦高产纪录。2023年6月24日,二团七连职工彭光贵种植的“新冬55号”冬小麦以单产853.4公斤创下南疆冬小麦高产纪录;不到10天,七团六连6号条田又以单产870.2公斤创下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
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新冬55号”以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耐盐碱等特性深受职工群众喜爱。2021年,“新冬55号”被纳入塔里木盆地麦区“一主一辅”参考目录,在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大面积种植,目前南疆各地累计推广面积达600万亩。“新冬55号”迎来了它的春天。
杨志刚与种植户探讨冬小麦管理技术。杜新民 摄
6月24日,经历了5月中下旬、六月中旬两轮高温的考验,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六连种植户赵清堂、许栋、张发珍的小麦收割结束,113.76亩平均单产747公斤,他们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赵清堂说:“我是头一年种植冬小麦,产量有这么高,种子是关键,事实证明,‘新冬55号’确实是好品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小麦育种周期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可能十几年都选不出一个品种,但是只要坚持做了,惊喜往往就在其中。”杨志刚说。
杨志刚与助手在调查冬小麦返青情况。石继良 摄
“新冬55号”的成功,并没有让杨志刚就此止步。为了让种植户尽快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于广大职工群众,他带领2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往返于各个种植地。除了下地指导,他还建立了小麦栽培技术指导微信群,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将撰写的栽培技术要点,或通过现场指导,或将培训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从而让更多的种植户学到技术,科学种粮。
“现在我们课题组有了‘新鲜血液’,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培养好,把小麦育种这份事业传承好,培育出兵团南疆垦区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我要把小麦育种事业传承下去。”谈起今后的打算,杨志刚说。(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 石继良 杜新民)